最新資料表明,心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,在所有疾病引起的死亡人群中,因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數(shù)位居榜首,約占總死亡人數(shù)的30%以上。目前,抗心律失常藥物發(fā)展迅速,每年都有新藥上市。然而,現(xiàn)在臨床上應用的藥物以及臨床試用品雖然療效確定,并各有特色,但多存在誘發(fā)新的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,特別是由于一些藥物的逆頻率依賴性引起不良反應,甚至導致尖端扭轉性室速,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。氫溴酸檳榔堿(Arecoline hydrobronide,簡稱Are)其化學名稱N-甲基-1,2,5,6四氫煙酸甲基酯氧溴酸鹽(N-methyl-1,2,5,6,-trihydro-1-meghyinicotinatehydro bromide),是從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中提取的一種胺類生物堿,其成品為白色結晶體,熔點170.5~171.5℃,分子量155,味微苦,易溶于水。
發(fā)明內容
本發(fā)明目的是提供氫溴酸檳榔堿在制備抗心律失常藥物中的新用途,它的療效好、毒副作用小。
本發(fā)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,氫溴酸檳榔堿作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。將氫溴酸檳榔堿作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有效成份,特別是作為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有效成份。
氫溴酸檳榔堿可以單獨成藥,如:氫溴酸檳榔堿(含量為5、10mg/支)粉針劑可溶于生理鹽水中用于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、也可以制成片劑(5、10mg/片)、膠囊劑(5、10mg/囊)和口服液(5、10mg/10ml)。
氫溴酸檳榔堿作為制備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。
氫溴酸檳榔堿也可以與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如β受體抑制劑(心得胺、卡維地洛、倍他樂克等)及I類(奎尼丁、氟卡尼等)或IV類(維拉帕米等)抗心律失常藥物聯(lián)合使用。
氫溴酸檳榔堿(Are)用于抗心律失常藥物,具有抗烏頭堿、哇巴因、氯仿-腎上腺素、氯化鈣以及缺血再灌注等誘發(fā)的多種實驗性心律失常。其主要機制為直接阻滯心肌細胞膜上的瞬時外向鉀電流(Ito)和延遲整流鉀電流(Iks、Ikr)等離子通道電流,從而延長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時程,與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相似。
同時其還具有阻滯細胞膜上鈉電流(INa)和L-型鈣電流(ICa,L)的作用,因此,氫溴酸檳榔堿兼有I類IV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特點。
該藥在延長動作電位時程的方面效應表現(xiàn)出獨特的優(yōu)點,其一是藥物延長動作電位時程效應是頻率依賴性的,這就避免了經典的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因逆頻率依賴性引起的不良反應,即在心率很快時,作用較弱,而當心率較慢時,又由于作用增加導致長QT間期綜合征,甚至引起致命的尖端扭轉性室速;其二是由于氫溴酸檳榔堿阻滯心肌細胞Iks和Ito,可以減少心肌跨室壁復極離散度(TDR),使心肌電生理的異質性降低,這就減少了經典藥物因增加跨室壁復極離散度而導致的壁內折返;三是由于氫溴酸檳榔堿阻滯心肌細胞的INa和ICa,L,將減少早后除極(EAD)、遲后除極(DAD)及觸發(fā)活動。氫溴酸檳榔堿的這種多通道、多環(huán)節(jié)抑制心律失常的特征恰好符合近年來理想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模式。
氫溴酸檳榔堿屬于植物源性的抗心律失常藥物,其療效確切,毒副作用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