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Z)-2-(2-叔丁氧羰基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((Z)-2-(2-tert-Butoxycarbonylaminothiazol-4-yl)-2-pentenoic acid,簡稱BTPA)又被稱為頭孢卡品側(cè)鏈酸,它的分子式為C13H1sN204S,BTPA是合成頭孢卡品的重要中間體。外觀為白色粉末。
(Z)-2-(2-叔丁氧羰基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
合成
(Z)-2-(2-叔丁氧羰基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的合成方法一般是以乙酰乙酸乙酯為起始原料,經(jīng)醚化、溴化、環(huán)合、水解等步驟來合成,也可以先溴化,后醚化,但都存在副反應(yīng)多、收率低的問題。
第一步:4-溴乙酰乙酸酯的制備
在裝有攪拌器和溫度計的容量為500mL的三口燒瓶中加入64mL(1.6mol)甲醇,在20℃下加入雙乙烯酮16.8g(0.2mol),滴加溴素33.6g(0.21mol),溫度保持在-30-25℃,2h內(nèi)滴加完畢,升溫至0~5℃,保溫反應(yīng)1h,反應(yīng)完畢,加入39mL二氯甲烷和100mL水,攪拌5分鐘后分出有機(jī)相,即得到4-溴乙酰乙酸酯,經(jīng)液相色譜分析,其純度為97.5%;
第二步:(Z)-2-(2-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酯的制備
向有機(jī)相中加入1.2g(0.02mol)醋酸,-20-15℃溫度下同時滴加15.9g(0.22mol)正丙醛和由0.8g(0.01mol)此啶與0.86g(0.01mol)哌啶組成的有機(jī)堿催化劑A,2h以上滴完,加入16.7g(0.22mol)疏脲,快速升溫至25~30℃,保溫1h后加入60mL水溶液洗滌兩次,降至10℃以下減壓濃縮,得到36.2g (Z)-2-(2-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酯,收率85.3%,經(jīng)液相色譜分析,其純度98.5%:
第三步:(Z)-2-(2-叔丁氧羰基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的制備
向(Z)-2-(2-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酯中加入17g二氯甲烷、40.8g二碳酸二叔丁酯、0.7g吡啶,30~35℃下反應(yīng)8小時,加入22.6g濃度為30wt%液堿、60mL水,升溫至6570℃反應(yīng)4h,30~35℃下滴加鹽酸析晶,過濾,然后用40mL濃度為30wt%的異丙醇水溶液淋洗,干燥,得47.8g (Z)-2-(2-叔丁氧羰基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,收率80.2%,經(jīng)液相色譜分析,其純度99.3%[1]。
下游產(chǎn)品
頭孢卡品(S-1006)是(Z)-2-(2-叔丁氧羰基氨基噻唑-4-基)-2-戊烯酸的下游產(chǎn)品,它是由日本鹽野義公司研發(fā),于1997年以Flomox的商品名首次上市。頭孢卡品酯是第三代可口服頭孢類抗生素,藥理研究表明,對好氧G+菌的MSSA的MIC80為3.13μg/mL,與頭孢替安、頭孢克洛相同、對肺炎鏈球菌的MIC80≤0.1g/L,優(yōu)于頭孢克洛,與頭孢托侖相當(dāng),對耐青霉素(含中等程度耐藥)的肺炎鏈球菌的活性很強(qiáng),MIC80為0.78μg/mL;對G-菌中的弗氏檸檬酸桿菌、陰溝腸桿菌、雷氏普羅威登斯菌、粘膜炎布蘭漢氏球菌、粘質(zhì)沙雷氏菌的活性比頭孢托侖、頭孢替安強(qiáng);對變形桿菌屬、流感嗜血桿菌、摩氏摩根氏菌、淋球菌的活性比頭孢克洛、頭孢替安強(qiáng),與頭孢特侖相當(dāng);對耐氨芐西林的流感嗜血桿菌有很強(qiáng)的活性,MIC80為0.05μg/mL;對厭氧菌的活性是對比藥中最強(qiáng)的,使用劑量小。
參考文獻(xiàn)
[1]山東金城柯瑞化學(xué)有限公司.頭孢卡品側(cè)鏈酸的制備方法:201611267418.4[P].2017-06-1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