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丹參酮I,化學名為Tanshinone I,也被稱為丹參醌I,是一種從中藥丹參(Salvia miltiorrhiza Bge.)中提取的脂溶性菲醌類化合物。其分子式為C18H12O3,分子量為276.29,CAS號為568-73-0。丹參酮I在常溫常壓下為紅色固體粉末,可溶于甲醇、乙醇、DMSO等有機溶劑,是丹參中多種有效成分之一。 丹參酮I的提取過程復雜而精細,通常需要通過現(xiàn)代提取技術如超臨界流體萃取、色譜分離等方法,從丹參的干燥根中分離純化得到。這一過程不僅保留了丹參酮I的活性成分,還確保了其高純度和穩(wěn)定性[1-2]。
丹參酮I的性狀
生物活性
抑菌作用:經體外試驗證明,丹參酮I對人體型結核桿菌H37 Rv菌株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為丹參酮I在抗菌治療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此外,丹參酮I還可能對其他多種細菌、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,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。
抗炎作用:丹參酮I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,能夠抑制多種炎癥因子的產生和釋放,減輕炎癥反應。這一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磷脂酶A2(PLA2)的活性有關。PLA2是一種重要的炎癥介質,參與多種炎癥反應的調節(jié)。丹參酮I通過抑制PLA2的活性,減少炎癥介質的產生,從而發(fā)揮抗炎作用[2-4]。
用途
心血管疾病治療:丹參酮I具有活血化瘀、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的作用,能夠改善心肌缺血、緩解心絞痛等癥狀。因此,在臨床上常被用于治療冠心病、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。
感染性疾病治療:丹參酮I的抑菌和抗炎作用使其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。例如,它可以用于治療五官科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和急性外耳道炎,以及皮膚科感染性疾病如皮炎濕疹、尋常痤瘡等。
抗腫瘤治療:隨著對丹參酮I抗腫瘤機制的深入研究,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前景日益廣闊。未來,丹參酮I有望成為一種新的抗腫瘤藥物,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療選擇[1-4]。
參考文獻
[1] 李俊芬,董川,楊頻.丹參酮I的熒光分析方法研究[J].山西大學學報:自然科學版, 2002.
[2] 王艷.丹參酮I抗血管生成作用和機制研究[D].南昌大學,2015.
[3] 孫艷玲.丹參酮I植物雌激素樣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[D].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,2012.
[4] 榮風光,Frank Rong,謝福文,等.聚合物修飾的丹參酮i化合物或其納米膠束、其制備方法和用途.2016[2024-09-25]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