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蓯蓉,中藥材名。本品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蓯蓉、迷肉蓯蓉等的肉質(zhì)莖。春、秋均可采收。但以3~5月間采者為好,過時則中空。春季采者,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曬干,商品稱為甜大蕓、淡大蕓或淡蓯蓉。秋采者,因水分多,不易曬干,須投入鹽湖中1~3年后,取出曬干,稱為鹽大蕓、咸大蕓或咸蓯蓉。功能主治為:補腎,益精,潤燥,滑腸。治男子陽痿,女子不孕,帶下,血崩,腰膝冷痛,血枯便秘。
大蕓、寸蕓、蓯蓉
《藥典》記載肉蓯蓉的有效成分主要有:苯乙醇總苷,包括松果菊苷(海膽苷) 、毛蕊花糖苷(麥角甾苷)、黃酮。
多年生草本;高40-160厘米,大部分地下生;莖下部葉緊密,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,長0.5-1.5厘米,寬1-2厘米;上部葉較稀疏,披針形或窄披針形,無毛;花序長15-50厘米,寬1-2厘米;上部葉較稀疏,披針形或窄披針形,無毛;穗狀花序長15-50厘米;苞片條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常長于花冠;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與花萼近等長;花萼鐘狀,5淺裂;花冠筒狀鐘形,長3-4厘米,裂片5,近半圓形;花冠淡黃色,裂片淡黃、淡紫或邊緣淡紫色,干后棕褐色;花絲基部被皺曲長柔毛;花藥基部具驟尖頭,被皺曲長柔毛;子房基部有蜜腺;花柱頂端內(nèi)折;蒴果卵球形,長1.5-2.7厘米,頂端具宿存花柱;種子長0.6-1毫米。
肉蓯蓉喜生于輕度鹽漬化的松軟沙地上,一般生長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、干涸老河床、湖盆低地等,生境條件很差。適宜生長區(qū)的氣候干旱,降雨量少,蒸發(fā)量大,日照時數(shù)長,晝夜溫差大。
土壤以灰棕漠土、棕漠土為主。寄主梭梭為強旱生植物。肉蓯蓉多寄生在其30-100厘米深的側(cè)根上。生于海拔225-1150米的荒漠中,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、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。
肉蓯蓉的作用緩和而收斂,持久性比較強,尤其是補血造血功效,十分適合氣虛、血虛的中老年人食用,能增強其體力,緩解其精神疲倦,體力不支,腰酸健忘等癥狀。
肉蓯蓉具有強效的補腎功效,其實重要補腎主要意義在于改善機體內(nèi)部的調(diào)節(jié)機制,通過恢復(fù)自身內(nèi)部的功能來達到治療效果,肉蓯蓉含有一種生物活性因子,能激活核苷酸還原酶,能提高陽虛生物DNA的合成,提高蛋白質(zhì)的核酸代謝,改善腎臟的功能。
肉蓯蓉中含有大量的纏腰花霧歧化酶,食用之后能清除體內(nèi)的自由基,減緩自由基多人體細胞的損傷,有延緩衰老的作用。
肉蓯蓉能明顯提高小腸推進速度,縮短通便時間,同時對大腸的水分吸收,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,從而促進糞便的濕潤和排泄,具有真正的潤腸通便作用,如果有便秘的朋友,可以嘗試一下,能起到不錯的效果,也不用通過藥物進行解決便秘。
上火:肉蓯蓉是列當科肉蓯蓉屬植物肉蓯蓉帶鱗葉的肉質(zhì)莖,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補腎助陽、潤腸通便的功效。在中醫(yī)治療中,主要是用于治療腎陽虧虛、精血不足、勃起功能障礙、早泄、宮冷不育、腰膝酸痛、痿軟無力、腸燥津枯便秘等病癥。肉蓯蓉性溫,過量服用,可能會導(dǎo)致上火,引起口干舌燥、口舌生瘡等不適癥狀。
腹瀉:長期或者大量服用肉蓯蓉,可能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,從而可能會引起腹瀉癥狀。
在提取罐中添加肉蓯蓉原料,再加入所投原料的6-8倍水量,投入提取罐中,蓋蓋升溫,溫度達到95攝氏度時開始記錄時間,恒溫提取2小時,過濾,濾渣再加入6-8倍水,繼續(xù)提取2小時,二次提取液過濾后合并至提取液儲罐中待用,往復(fù)循環(huán)3次。
濃縮浸膏:將儲罐中的濾液抽入單效濃縮器中進行濃縮,控制真空在0.06-0.08兆帕,濃縮溫度在60攝氏度-80攝氏度,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,直到符合噴粉要求。
成品包裝:將混合均勻的肉蓯蓉提取物粉末由管道傳輸至包裝間內(nèi)進行指定規(guī)格包裝。